我初入中医院时,老师告诉我:“学医,须自基础始。”
于是我先学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字字背诵;继而学中药,一味味药背性质、知归经;再到方剂,熟读配伍法则;然后学针灸,穴位、经脉,反复记练。每一门课,我都要学清楚,才敢进入下一门。那时的我,觉得“学贵专”,逐门逐类,一丝不苟。
转眼到大四,离毕业不远。我心里慌:似乎什么都学过,却又似乎什么都不精。于是我重新把中药、方剂、针灸又温习一遍。可一旦真正站到临床,面对病人,要我开方、要我针灸,我竟一时间无从下手。才明白,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病人的病却是活的。光会背诵,不足以成医。那时我懂得:“学贵精”,必须把理论、药物、方剂、针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才能成自己的学问。
后来,我开始常随老师出诊。望闻问切之后,我看老师如何思路清晰,先辨证,再选方,再配药,再辅以针灸。每一步都有道理,却又灵活多变。于是我反复练习,遇到不解之处,就请教师长。渐渐地,我也能理出一套思路,不再拘泥于某门学科。此时我才真切体会到:“学贵正”。医者若只学药而不知方,只学方而不懂证,只学针而不察人心,那只是“溺”与“僻”。唯有归于医之大道——济世活人,顺应天地,体悟仁心,学问方能正。
时至今日,我仍在学习。虽不敢言大成,但回望当初的自己,已非昨日可比。
学医一途,正如学问之道:先专,后精,终须归正。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