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毕业家书

 第66期诚意3班三大组Di12小组毕业家书 时间:2025年9月12日 姓名:李嘉淇 地区:马来西亚 主题:《我的致良知之路》 尊敬的博仁导师,辛勤付出的志愿者老师们,亲爱的66期诚意3班三大组12小组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我是嘉淇,来自美丽的马来西亚,如今有幸在66期诚意3班三大组12小组学习成长。 能够踏入致良知的学习平台,我心怀感恩。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得以加入这个充满爱与高能量的大家庭。在这里,有导师们的无私付出与支持,有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也有同学们的真诚陪伴,让我深深感受到强大的学习氛围,这份力量不断激励着我前行。 从最初对王阳明心学的一知半解,到如今逐渐有了初步的体悟,这一个月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过去,我虽然每年都会设立目标,却常常缺乏完成的动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用王阳明心学的思维方法去反思、去套用,逐渐寻找到了答案。 我立志成为一名仁心仁术的医者、身心兼修的学者。虽然自身仍有许多不足,但我愿不断学习与提升,更要学会以良好的意念面对病人,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在“意念”的启发上,我已从王阳明心学中有所收获;在专业知识方面,我也会继续努力,不断探寻。 学习之前,我对自己尚有迷茫,不知热忱何在。学习之后,反观良知,心中逐渐清明,很多事情也变得简单而顺畅。 今日的家书,就写到这里。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博仁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班委与组长们的辛勤付出,感恩所有家人们的真心陪伴。衷心祝福大家,我爱大家 此致          敬礼                             嘉淇敬上                      2025年9月12日

[王阳明心学]12/09/2025

 和同事们聊起实习时期的趣事时,他们常说我学习态度很认真。其实,我对学习一直有自己的KPI,也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 比如研读王阳明心学,我追求的是古人的智慧与格局,想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依然能守住内心的笃定。 这些学习目标,并非出于外在的压力,而是来自我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对我来说,学习就像是在夯实根基——只有根基牢固,才能一步步向上构建,稳健而长久。

[王阳明心学]11/9/2025

 最近看了一本《催眠治疗师的回溯实录》。是讲述张惠铭博士在催眠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真实个案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回溯治疗如何引导个体深入潜意识,探索和解决当下的心理困扰、情绪障碍及人生课题,最终实现自我疗愈和转变。   它的核心机制是 “直面内心的真实” ——无论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创伤,还是生命课题。 和王阳心学的共同点就是:唯有真诚面对自己,才能获得疗愈、成长与自由。

[王阳明心学]10/9/2025

 昨日,一位患者的直接反馈,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治疗手法的不足。过去的我,往往表面镇定,内心却被羞愧所困,这些感受常常被压在心底,久久挥之不去。 但这一次,我选择坦然回应,并在当下就思考:下次该如何处理得更好,怎样提升自己的技术。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真正的成长。羞愧感不再是阻碍,而是提醒与鞭策。回想当时的场景,我甚至想为自己点赞——那份坦荡与自信,是过去的我所欠缺的。 王阳明曾言:“心即理也。”外在的境遇,正是心的映照。患者的反馈,虽未必顺耳,却是镜子,让我更清楚自己当下所处的水平。若对方并不希望我进步,也不会直言相告。知不足而求改正,正是“致良知”的实践。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逃避羞愧,而在于带着觉知与爱继续前行。这便是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仅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更要在行动中不断修正,日日更新。

[王阳明心学]9/9/2025

 昨日文娟老师私信问我有没有升班的打算,其实内心有些挣扎。近期工作量大增,不仅身体容易感到疲惫,精神上的能量也需要补足。在诊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持续学习与提升,同时也要练习如何以良好的意念去面对病人,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 除了书本学习,我也会参加义诊活动,这常常占用休假的时间。而与父母、朋友的相处,以及独处的时光,我都还没有合理安排。这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去分配有限的时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王阳明心学让我认识到,学习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虽然继续深入学习当然有益,但我觉得自己对其中的初步思考方式已大致理解。老师们也常提醒我们,学习不应成为压力。顺着内心真实的志向,我更清楚目前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专业的精进与实践上。

[王阳明心学]8/9/2025

 因为政府的改革,我们这一批中医系的毕业生,在拿到行医证之前,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医师。起初,我心中难免懊恼,觉得多年所学未能立刻发挥。后来细细思量,这正是“天将降大任”的磨炼。若能转念而观,便知这是一个机会,让我暂且放下执念,去接触不同的岗位,历练心性,增长见识。 阳明先生言:“逆境乃学问之场。”若一味顺遂,反倒未必能使人深厚。今日之境,正好让我体会“素其位而学”的道理——不论处于何种位置,皆可为学,皆可修心。 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行医证正在申请之中。回望一路心境的转折,已然胜过单纯的得失

[王阳明心学]5/9/2025

 这个工作的地方,真的充满着爱。 黄医师是我们当中资历最年长的,她的温暖从来不会掩饰。常常,她会在聊天时忽然笑着对我说:“爱你哦。” 我总是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害羞——毕竟我不太习惯这么直白、听起来有点“肉麻”的表达。但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能感受到那是一份真心的关怀。 她时常惦记着我的饮食,怕我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总会说:“走,我请你。”于是点心、午餐,甚至下午的小甜食,我几乎从来不用自己买,因为她总想着要分我一份。那种被照顾感觉,让我忍不住心里发暖。 我想,也许这跟她的信仰有关。她是基督徒,而我渐渐发现,基督徒好像真的很习惯把“爱”挂在嘴边。 同是基督徒的陈医师也是,她常常询问同事们的身体状况,提醒我们注意休息。她的语气总是柔和,却带着一股坚定,像是一种习惯性的守护。 在这里,医师们不只是同事,更像是一群互相关照的家人。有人请吃饭,有人递上一杯热茶,有人轻声一句“要照顾好自己”。 正因为这样,这个地方,即使再忙碌、再辛苦,也总能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托着向前。

[王阳明心学]4/9/2025

 很多事情,只要试过了,就不再那么可怕。当内心生出恐惧时,若能直面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若能真正克服它,那便是一次超越。恐惧并非要彻底消除,而是在一次次面对中,被我们逐渐看清、逐渐驯服。能与恐惧共处,并在其中前行,也是一种成长。

[王阳明心学]3/9/2025

 最近的工作有些繁忙,留给生活其他部分的时间少了些。其实我并不讨厌这样的忙碌,反而觉得它让我朝着想要的方向前进。只是在人际关系上,我发现自己投入的心力变少了。 有时会想找朋友聊聊,但常常是想着等空闲的时候再联系。等真的空闲下来,又想要留给自己一些休息和独处的时间,于是联系朋友的事就被一拖再拖。这样一来,我的生活似乎更多围绕着自己、工作和学习展开。 相对来说,我更重视身边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能获得直接的互动与陪伴。而对远在异地、只能通过网络联系的朋友,我的联系显得更稀疏了。并不是不在乎他们,只是当下的精力分配让我更自然地选择了身边的人。 我时常在想,是否可以尝试一种“轻量化”的方式来维系远方的关系——不必长谈,偶尔的问候或简短的信息,或许也能传递在意。但眼下的我仍觉得这类交流略显空洞,未必能触及真正的连接。如何找到一个既能保持联系、又能兼顾真实感的平衡点,仍需时间去摸索。 忙碌的生活里,如何平衡自我、工作与人际,也许是我接下来要慢慢摸索的事情。

[王阳明心学]2/9/2025

  婆媳关系常被说是最难处理的。看到老师分享婆婆的 22 个优点,让我想到一个画面:我们在相处中,常常习惯拿“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却用“缩小镜”去看他们的优点。 可是人无完人,谁都会有不足。如果总盯着缺点看,优点就会被掩盖;相反,如果能多放大别人的长处,就会发现其实对方身上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 相处时,换一副“镜头”,把优点放大、把缺点缩小,不仅能让关系更融洽,也能让自己在人际往来中更轻松自在。

[王阳明心学]1/9/2025

 年龄是我现在最大的资本。初行医,难免会遇到挫折:有人嫌我太年轻,不愿让我看诊;有时针灸效果不明显,自己也会失去信心。但一想到王阳明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即改,便是好人”,我就明白——问题不在于会不会犯错,而在于能不能及时改正。 诊治没效果,我就调整方案;经验不足,我就向前辈请教;思路不清时,我就勤学反省。良知如明镜,只要我真心改过,它便时时照见。 许多事都有第一次,未必完美,但我不怕挫折,不怕犯错,只怕从未尝试。现在肯用功、累积经验,总比虚度青春,等到中年仍是脑袋空空的庸医要好得多。

[王阳明心学]29/8/2025

 最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开车上班。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塞车,更讨厌找停车位的麻烦。所以常常想着: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开车好了。可转念一想,如果因为这些理由就完全拒绝,那岂不是永远都不开车了? 于是我决定试一试,先开一段时间看看。也许真如我想的那么烦,那我心安理得放下;也许没想象中糟,那我就突破了自己的执念。 心里只是想想,不算是真知;唯有去实践,才算完整。怕塞车、怕麻烦,其实都是“物”,而我心中的逃避才是真正需要“格”的地方。只有去做,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选择。

[王阳明心学]28/8/2025

 近日,几位前辈因佣金问题心生不满。无奈他们不擅操作电脑,困扰已久。这原本并非我的职责,但看着他们因此耿耿于怀,我心里明白:若这份疙瘩不解开,再小的问题也可能伤了人心。 于是我主动联系公司行政,协助沟通,并提出产生疏漏的原因及改进办法。本以为事情可以顺利解决,然而结果并不如愿,前辈们依然觉得处理不尽妥当。 我便自告奋勇,帮他们重新核算佣金。一来,让前辈们心里有底,不至于怀疑公司流程;二来,也能推动系统完善,避免日后再生猜疑。 原以为只是佣金小事,实则关乎人心。阳明心学让我体会到:修心不是空谈,而是在日常一事一物中,真切去回应他人的困扰。良知所在,即是行动的方向。钱财的核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心。若心里有了隔阂,人与人之间就难以同心同德。算清账,是最简单也最不伤感情的办法。因为钱可以数清,人心却一旦离散,便难以聚拢。 希望我的这份“多管闲事”,能让大家多一份安心。我始终相信,真心待人,才是最大的本分。

[王阳明心学]27/8/2025

年幼时,父母曾让我学做饭。那时的我兴致勃勃,翻着菜谱,仿佛自己一试就能端出满桌好菜。可几次下厨之后,父母尝了尝,耐心给我一些意见。我年纪小,心气却高,听不得指点,只想听到夸奖。于是心里一拧,便再也不愿多做。 后来渐渐长大,再一次走进厨房,心境已经不同。火候不对时,我愿意请教别人;味道稍淡时,我愿意倾听改进。合适的意见,我欣然采纳;至于口味上的差异,我听听就罢,不必执拗。毕竟下厨的本意,不过是为饱一己之口福。若是与家人共餐,我也会调整菜式,顺从他们的需要。 回头想来,年少时的我,只是想借厨艺求一声称赞;而如今,我渐渐明白,厨艺的意义不在于刀工火候多么精巧,而在于一碗热汤、一盘小菜里,能让人感到温暖与欢喜。 原来,做饭的道理,正如人生的道理: “技艺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枝叶;根本却是那一份真心。”

[王阳明心学]26/8/2025

 我初入中医院时,老师告诉我:“学医,须自基础始。” 于是我先学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字字背诵;继而学中药,一味味药背性质、知归经;再到方剂,熟读配伍法则;然后学针灸,穴位、经脉,反复记练。每一门课,我都要学清楚,才敢进入下一门。那时的我,觉得“学贵专”,逐门逐类,一丝不苟。 转眼到大四,离毕业不远。我心里慌:似乎什么都学过,却又似乎什么都不精。于是我重新把中药、方剂、针灸又温习一遍。可一旦真正站到临床,面对病人,要我开方、要我针灸,我竟一时间无从下手。才明白,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病人的病却是活的。光会背诵,不足以成医。那时我懂得:“学贵精”,必须把理论、药物、方剂、针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才能成自己的学问。 后来,我开始常随老师出诊。望闻问切之后,我看老师如何思路清晰,先辨证,再选方,再配药,再辅以针灸。每一步都有道理,却又灵活多变。于是我反复练习,遇到不解之处,就请教师长。渐渐地,我也能理出一套思路,不再拘泥于某门学科。此时我才真切体会到:“学贵正”。医者若只学药而不知方,只学方而不懂证,只学针而不察人心,那只是“溺”与“僻”。唯有归于医之大道——济世活人,顺应天地,体悟仁心,学问方能正。 时至今日,我仍在学习。虽不敢言大成,但回望当初的自己,已非昨日可比。 学医一途,正如学问之道:先专,后精,终须归正。

[王阳明心学]原文

 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3(qū)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4(jiū)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5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mào)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6!”

[王阳明心学]25/8/2025

 爱,经得起坏脾气 坏脾气,总是留给最爱我的人。 面对奇葩的人,我可以好声好气,把所有的不如意、不顺心,悄悄藏在心底。 直到某个时刻,再也忍不住,而恰好——最爱我的父母,成了我倾泻情绪的出口。 其实父母亦然。 有时我调皮捣蛋,正撞上他们工作不顺,他们也会把我当作情绪的回收站。 曾经,我会为此懊悔。 如今才明白,正因为这份爱经得起考验,我们才不必在彼此面前伪装,更不必过分压抑负面情绪。这样的释放,不是伤害,而是分担——让彼此都轻松一些。 毕竟,坏情绪闷久了,会闷出病来。 我们祈求上天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但除了祈愿,也能在行动上守护——哪怕只是当一次情绪的垃圾桶,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不被评判的出口。 爱,不止在心里,也在每一个细微的接纳与回应中。 能容他人之脾气,亦是修吾之心。

[王阳明心学] 22/8/2025

 这几天来了一个实习生妹妹,她将在这里实习一个月。她住在学校宿舍,每天开车过来。看见她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实习的日子。那时我每天乘坐公共交通,通勤往返大约需要三小时。 虽然那段时光有些辛苦,但因为得到了职场前辈们的照顾,才使我受益良多。他们在工作中对我多加包涵,也给予我足够的机会亲手实践、学习。如果没有他们的关怀与指导,那段经历或许会成为我心中沉重的回忆。 如今看到这位妹妹,既充满热忱又小心翼翼的模样,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一个月的实习,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希望她能在这段时间里学到更多临床知识,于是便主动与她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也提醒她多观察临床上的治疗过程。同时,我也鼓励其他医师们一起参与讨论,让她能融入其中。就像当年我的前辈们对我所做的一样。 当年我因前辈们的善意与良知而受益匪浅,不曾想这份温暖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如今已悄然生根发芽。虽然我仍年轻,却常常生出一种前辈般的心情:见到弟弟妹妹们,总想多操一点心,给予他们一份关怀。或许这正是良知的自然流露——当自己曾被善意点亮过,就忍不住想把这份光再传递下去。

[王阳明心学]21/8/2025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仁心仁术的医者。技术上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我愈发体会到,还有一件极其关键的东西——意念。 患者是否真心决意调理身体,是否信任医者,往往决定疗效能否显现。而与此同时,医者的意念同样重要。带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病人,常常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医的方式。 我曾向一位前辈请教,医者应当保持怎样的心境。他问我:如果有一位病人困在山林深处,你需要跨过重重山岭才能抵达;且治疗需要多次,每一次都要耗费极大的心力与体力。你会选择不顾自身安危、坚持每一次都去,还是会有所保留,保存实力? 当时我想都没想,选择了后者——保全自己。前辈点头,说这并没有错。然而,他补充道:“有些医者见到病人的需求,无论艰苦与否,都会毫无保留地为之医治。这,才是医者的最高境界。” 听到这里,我想起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与“致良知”。 立志,是医者的根本。若志不在救人济世,而只在自保,即便技艺高超,也难成仁心仁术之医。 致良知,是医者的实践。良知之明本在我心,行医之际,只要能去除私欲与惰性,随时随地体察病者的需要,便能让“仁心”落实为“仁术”。 于是我明白了:医者之路,不只是掌握医术,更是时时观照内心,立下纯正之志,并在艰难处仍能践行良知。如此,才不负“仁心仁术”的称号。

[王阳明心学]20/8/2025

  适当的鼓励,对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真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前几个月,我有位同事,因为住址相同,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年龄相仿,也让我们在下班的路上经常聊天。 她一直对自己的能力持负面看法,遇到很多事情都感到害怕,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因为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困扰,所以很理解她的感受,并把自己当时是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路分享给她。同时,我在日常中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 她常常抱怨工作和生活。我安慰她说,你有怨气是正常的,因为心态还未完全平衡。换个角度看,这些工作中的小挑战正是提升能力、实践的机会。经历挑战,积累经验,未来处理问题便更加游刃有余。与其抱怨,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这本身也是对她能力的认可。 当她面临是否辞职时,我虽然希望她留下,但也尊重她对更好职场的追求。我提醒她,将注意力从他人的评价转回自己:理想和同事的好,哪个更值得自己追求?同事对你的好,是因为你本身优秀;离职并非错事,也不影响你的价值。若因为别人的好而限制自己的发展,那反而违背了心中应有的良知。 提了辞职信后,她明显轻松了许多,眼神中多了自信和期待。她不再抱怨生活,敢于做出改变,信心也提升不少。看到她的成长,我内心感到由衷欣慰。搬出宿舍前,她对我说:“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也给了我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只有将所知的善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也能真正帮助他人,自己也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