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仁心仁术的医者。技术上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我愈发体会到,还有一件极其关键的东西——意念。
患者是否真心决意调理身体,是否信任医者,往往决定疗效能否显现。而与此同时,医者的意念同样重要。带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病人,常常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医的方式。
我曾向一位前辈请教,医者应当保持怎样的心境。他问我:如果有一位病人困在山林深处,你需要跨过重重山岭才能抵达;且治疗需要多次,每一次都要耗费极大的心力与体力。你会选择不顾自身安危、坚持每一次都去,还是会有所保留,保存实力?
当时我想都没想,选择了后者——保全自己。前辈点头,说这并没有错。然而,他补充道:“有些医者见到病人的需求,无论艰苦与否,都会毫无保留地为之医治。这,才是医者的最高境界。”
听到这里,我想起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与“致良知”。
立志,是医者的根本。若志不在救人济世,而只在自保,即便技艺高超,也难成仁心仁术之医。
致良知,是医者的实践。良知之明本在我心,行医之际,只要能去除私欲与惰性,随时随地体察病者的需要,便能让“仁心”落实为“仁术”。
于是我明白了:医者之路,不只是掌握医术,更是时时观照内心,立下纯正之志,并在艰难处仍能践行良知。如此,才不负“仁心仁术”的称号。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