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方剂学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三章 消导剂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三章 消导剂 选择题 名词解释 27. 凡以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各种食积证的方 剂,统称为消食剂。 填空题 是非改错题 简答题 42. 保和丸为治疗 “ 一切食积 ” 轻证之常用方。食积易于化热,故又佐以苦而微寒之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43. 健脾丸的配伍特点为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中寓清。本方人参、白术、茯苓用量居多,重在补气健脾运湿以止泻,共用为君。臣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再佐肉蔻、山药健脾止泻;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且使全方补而不滞;黄连清热燥湿,以除食积所生之热。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共用,使脾健、食消、气畅、热清、湿化。因本方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化热证,故配伍苦寒之黄连,以清热燥湿。其性虽苦寒,易于伤胃,但配伍在大队补益脾胃的药物之中,且经酒炒,故其苦寒之性减弱,又无碍胃之弊。   44.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砂仁、陈皮,均有健脾益气和胃之功,均可治疗腹泻。但参苓白术散还配有薏苡仁、莲肉、扁豆、桔梗、大枣,故治脾虚挟湿之泻;而健脾丸则配有山楂、神曲、麦芽、木香、黄连、肉豆蔻,健脾作用逊于参苓白术散,且兼消食导滞与清热之效,长于治脾虚食滞之泻。   45. 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之所以说本方是消补结合,以补为主的方剂,理由是:其一,方中白术用量二倍于枳实为君,重在健脾祛湿;其二,枳实乃破气导滞之品,但经“麸炒”,而得谷气之助,则又加强了健脾之功;其三,全方以“荷叶裹烧饭为丸”,取荷叶养脾胃而升清之用,更助白术健脾益胃。因此,枳术丸用药重在健脾升清,次在和胃降浊。   46. 两方均为消补兼施之剂,前方重用枳实、厚朴,消重于补,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主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之心下痞满,后方健脾药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补重于消,适宜于脾虚停食。   47. 方中以苦寒之大黄为君药,攻积泻热,使积滞湿热从大便而下。以苦辛微寒之枳实为臣,行气化滞,既助大黄攻积之力,又解气滞之腹满痞痛;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健脾,使食消而脾胃得和。病属湿热,故佐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且可厚肠止痢;茯苓、...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五章 治燥剂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五章 治燥剂 答案 选择题 名词解释 51. 凡以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填空题 是非改错题 简答题 78. 麦门冬汤具有滋养肺胃,降逆下气。主治虚热肺痿。表现为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此外,麦门冬汤可治胃阴不足证。表现为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79. 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证。表现有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以发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80. 养阴清肺汤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表现为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期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为辨证要点。   81. 清燥救肺汤主治温燥伤肺证。《难经 · 十四难》云: “ 损其肺者,益其气。 ” 而土为金之母,故用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培土生金,以上均为佐药。   82. 清燥救肺汤主治温燥伤肺证。《素问 · 脏气法时论》曰: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 用少量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止咳平喘。   83. 麦门冬汤主治因肺胃阴津耗损,虚火上炎所致的虚热肺痿。方中麦门冬重用为君,甘寒清润,养阴生津,滋液润燥,兼清虚热,两擅其功。臣以半夏降逆下气、化痰和胃,一则降逆以止咳呕,二则开胃行津以润肺,三则防大剂量麦冬之滋腻壅滞,二药相反相成。   84. 桑杏汤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杏苏散治疗外感凉燥证,系燥邪束肺,肺失宣肃,痰湿内阻所致,故以辛温解表之苏叶、杏仁为君,配以宣肺化痰止咳之品,构成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桑杏汤治疗外感温燥证,系燥袭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受损所致,故以辛凉解表之桑叶、杏仁为君,配伍清热润肺止 咳之品,乃辛凉甘润法,意在清宣温燥、凉润肺金。   85. 沙参麦冬汤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证。。症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 苔,脉细数。 ...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四章 治风剂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四章 治风剂 答案 选择题 名词解释 86. 凡以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为治风剂。   87. 内风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其发病多与肝有关,也称为肝风,有肝风上扰、热盛风动、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   填空题 是非改错题 简答题 131. 风热或风湿浸淫血脉则伤阴血,苦寒渗利之品亦可伤及阴血,故用当归、生地、胡麻仁以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既补已伤之阴血,且达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之意,又制约诸药之温燥,皆为佐药。   132. 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本方所治之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肝肾阴亏,水不上济,故心中烦热。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遂致卒中。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昏不知人,即《素问 · 调经论》所谓 “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 。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阳亢化风、气血逆乱为标,本虚标实,本缓标急,当急则治标,以镇肝息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为法。   133. 消风散主治风疹、湿疹。是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见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渗溢津水。风胜则痒,痒自风来,故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法。舌苔及脉像的表现为苔白或黄,脉浮数。   134. 凡以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为治风剂。风病分为外风与内风。外风是指外来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筋骨、关节等。由于外感六淫常相兼为病,故其证又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别。其他如风邪毒气从皮肤破伤之处侵袭人体而致破伤风等,亦属外风。内风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其发病多与肝有关,有肝风上扰、热盛风动、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因此,本章方剂分为疏散外风剂和平息内风剂两类。   135.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以强制,势必影响其疏泄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