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我立志成为一名 仁心仁术的医者、身心兼修的学者”
拖延症,其实就是明知道有重要或必须完成的任务,却总是不合理地推迟开始或完成。在拖延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产生焦虑、愧疚、自责等负面情绪,但即便如此,这种行为模式仍会一再出现。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心里很着急,可就是不想动。想起阳明先生说过:“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我觉得我的问题,就在于志不够坚固。一旦遇到惰性或恐惧,就容易退缩。或者干脆觉得目标太遥远,好像一座高山在前,却没有路可攀。于是安慰自己:“反正短时间也到不了山顶,不差这一会儿。”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能力却还停留在原处。
这段时间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志更强大?有几个体会。
第一,志必须发自本心。阳明说:“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们的心纯乎天理、无人欲。真正的志,不是为了迎合他人或追逐虚荣,而是源于内心的真切愿望。强扭的瓜不甜,志若不是自己的,终究难以长久。
第二,志要由小见大。志不是空想的愿景,而是具体的坐标。比如,把远方的目标拆解成眼下的一小步:今天读完一篇文章,写下几句心得。只要完成,就是在真实地“立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先行动起来。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远比困在幻想中一动不动要好。
第三,让志成为内心的主宰。志要能胜过惰性,靠的是当下的觉察。比如当我发现自己想拖延时,不该一味自责,而是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的志是什么?这一刻选择拖延,是符合志,还是背离志?”这一问,就像把光照进黑暗,能让我立刻清醒。
很多拖延,其实不是因为懒,而是怕做不好、怕别人评判,或者没有立刻回报。但如果志是真心所向,就不会依附外物,别人怎么看也左右不了。这样一来,行动反而更轻盈,也不再那么怕失败。
而且行动本身就是磨炼志。很多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害怕“痛苦”或“不完美”。可正因为有阻力,行动才更有价值。当心生退缩时,不妨提醒自己:“这是在炼我的志。”这样,每一次克服拖延,其实都是一次修行。
最后,我给自己提炼了九字真言:
心要真,脚要勤,念要清。
心要真 → 志要出于本心,不迎合别人。
脚要勤 → 每天都要有实际的小行动。
念要清 → 当下有拖延念头时,立刻觉察,看清它,然后回到“志”上。
愿自己能时时记住这九个字,让志真正扎下根。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