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代新梅老师的《谁痛苦谁改变》,从标题到那句“眼里有活”,我立刻想起了自己在宿舍的经历。
在和朋友合宿之前,我从没觉得自己有洁癖。可没过多久,我才发现——原来我是个“行动派”洁癖人。室友们也说自己有洁癖,不过更多停留在嘴上,从不真的去做。依我看,真正的洁癖,是不会放任脏乱存在的,而不仅是抱怨“这里不干净”。
宿舍的公共区域——卫生间、走道——我几乎是最积极打扫的那一个。室友们笑我“眼里有活”,夸我“无私奉献”。可我并不觉得自己高尚,我只是觉得:我会不舒服,而我不愿让自己不舒服,所以我愿意做。
我很不理解室友的理由:“我不打扫,因为不想碰马桶,觉得它脏。” 可如果你用过却不清理,那它会更脏啊?你自己还能安心用吗?
我也试过不去打扫,看看大家是否会受不了而动手。结果是——我先受不了。于是,我又自己打扫了。其实我并不觉得打扫是什么难事,看着卫生间从有污垢到干净发亮,我会有满足感,用起来也舒心。这或许和我从不求人有关:我相信改变应该从自己开始,不要指望改变别人。
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我知道卫生间脏了我会难受,那就不能只停留在“知道”,而要去“行”,让它变干净。阳明先生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是口头的洁癖,不去动手,那只是停在“知”,没有“行”。
而且,这种改变,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当我决定亲手把环境打理好,其实是先让自己的内心清爽、自在。外在的洁净,不过是内心秩序的映照。
有趣的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室友们也开始帮忙了。有人提前拖地,有人擦洗手台。她们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每次都你打扫,我们都怪过意不去的。”我想,这正是“致良知”的自然流露——当有人用真心和行动去做对的事,旁人心里的良知也会被唤醒。
“眼里有活”的人,其实是对生活有更高要求的人。他们不等别人来点亮自己的天,而是先自己发光。等你成为那束光,自然有人会以你为榜样,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想“谁痛苦,谁改变”的真意:先在自己的心里立定光明,然后用行动照亮周围。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