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到明目]
有一阵子,我的生活就像卡在循环程序里的机器——早上闹钟一响,迷迷糊糊地起床,洗漱、赶巴士、工作、下班、回家、睡觉。第二天,又是同样的流程。
工作量并不大,但我总是觉得心累。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空落落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像是在消耗电量,却从没被充电。渐渐地,我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甚至开始怀疑: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直到某天晚上,我读到王阳明的那句话:“志不立,如无舵之舟。”那一刻,像被点了一盏灯——我之所以感到机械,不是因为工作单调,而是因为缺少一个让自己投入的方向。我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却没有明确要去的地方。
于是,我开始追问自己:这一生想要如何度过?有没有一件事,是我真心想完成的?这个自问的过程并不轻松。它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不断翻开尘封已久的抽屉,看里面是不是藏着一点渴望。
慢慢地,我找到了——那是一个曾被搁置的梦想,一个让我眼睛发亮的目标。那一刻,心里的雾好像被风吹散,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
可我很快发现,找到方向还不够。如果只是停留在脑子里,那只是一个漂亮的空想。要让它变成现实,必须行动。而行动并不只是埋头苦干,还要讲求方式和方法。方法错了,就像船虽有舵,却逆着水流走,费尽力气也到不了岸。
于是我开始学习如何规划时间、拆解目标,把大梦想分成一个个小任务,让自己每天都有能完成的事。那些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也被重新安排成支撑梦想的基础,而不再是消磨时间的循环。
当然,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犯错或者懈怠的时候,而我恰好又有点完美主义,所以一旦出错,就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不是逃避,而是敢于担当,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然后去修正。每一次改正,都是一次自我升级。
在接受别人指出错误这件事上,我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太强硬的指责,很容易激起我的逆反心理,嘴上反驳,心里却其实认同。这让我想到我在接触患者时的感受——如果直接用很硬的态度让他们戒口,他们十有八九不干。但如果循循善诱,把利害关系讲清楚,对于那些没那么重要的饮食,可以商量;而遇到绝对的禁忌,则必须态度坚决。方法和语气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对方能否接受。
生活依然有闹钟、巴士和日复一日的工作,但它们不再只是机械运转的齿轮,而成了通向目标的台阶。我不再只是完成一天,而是在走向未来的一天。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