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5

[王阳明心学]29/8/2025

 最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开车上班。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塞车,更讨厌找停车位的麻烦。所以常常想着: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开车好了。可转念一想,如果因为这些理由就完全拒绝,那岂不是永远都不开车了? 于是我决定试一试,先开一段时间看看。也许真如我想的那么烦,那我心安理得放下;也许没想象中糟,那我就突破了自己的执念。 心里只是想想,不算是真知;唯有去实践,才算完整。怕塞车、怕麻烦,其实都是“物”,而我心中的逃避才是真正需要“格”的地方。只有去做,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选择。

[王阳明心学]28/8/2025

 近日,几位前辈因佣金问题心生不满。无奈他们不擅操作电脑,困扰已久。这原本并非我的职责,但看着他们因此耿耿于怀,我心里明白:若这份疙瘩不解开,再小的问题也可能伤了人心。 于是我主动联系公司行政,协助沟通,并提出产生疏漏的原因及改进办法。本以为事情可以顺利解决,然而结果并不如愿,前辈们依然觉得处理不尽妥当。 我便自告奋勇,帮他们重新核算佣金。一来,让前辈们心里有底,不至于怀疑公司流程;二来,也能推动系统完善,避免日后再生猜疑。 原以为只是佣金小事,实则关乎人心。阳明心学让我体会到:修心不是空谈,而是在日常一事一物中,真切去回应他人的困扰。良知所在,即是行动的方向。钱财的核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心。若心里有了隔阂,人与人之间就难以同心同德。算清账,是最简单也最不伤感情的办法。因为钱可以数清,人心却一旦离散,便难以聚拢。 希望我的这份“多管闲事”,能让大家多一份安心。我始终相信,真心待人,才是最大的本分。

[王阳明心学]27/8/2025

年幼时,父母曾让我学做饭。那时的我兴致勃勃,翻着菜谱,仿佛自己一试就能端出满桌好菜。可几次下厨之后,父母尝了尝,耐心给我一些意见。我年纪小,心气却高,听不得指点,只想听到夸奖。于是心里一拧,便再也不愿多做。 后来渐渐长大,再一次走进厨房,心境已经不同。火候不对时,我愿意请教别人;味道稍淡时,我愿意倾听改进。合适的意见,我欣然采纳;至于口味上的差异,我听听就罢,不必执拗。毕竟下厨的本意,不过是为饱一己之口福。若是与家人共餐,我也会调整菜式,顺从他们的需要。 回头想来,年少时的我,只是想借厨艺求一声称赞;而如今,我渐渐明白,厨艺的意义不在于刀工火候多么精巧,而在于一碗热汤、一盘小菜里,能让人感到温暖与欢喜。 原来,做饭的道理,正如人生的道理: “技艺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枝叶;根本却是那一份真心。”

[王阳明心学]26/8/2025

 我初入中医院时,老师告诉我:“学医,须自基础始。” 于是我先学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字字背诵;继而学中药,一味味药背性质、知归经;再到方剂,熟读配伍法则;然后学针灸,穴位、经脉,反复记练。每一门课,我都要学清楚,才敢进入下一门。那时的我,觉得“学贵专”,逐门逐类,一丝不苟。 转眼到大四,离毕业不远。我心里慌:似乎什么都学过,却又似乎什么都不精。于是我重新把中药、方剂、针灸又温习一遍。可一旦真正站到临床,面对病人,要我开方、要我针灸,我竟一时间无从下手。才明白,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病人的病却是活的。光会背诵,不足以成医。那时我懂得:“学贵精”,必须把理论、药物、方剂、针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才能成自己的学问。 后来,我开始常随老师出诊。望闻问切之后,我看老师如何思路清晰,先辨证,再选方,再配药,再辅以针灸。每一步都有道理,却又灵活多变。于是我反复练习,遇到不解之处,就请教师长。渐渐地,我也能理出一套思路,不再拘泥于某门学科。此时我才真切体会到:“学贵正”。医者若只学药而不知方,只学方而不懂证,只学针而不察人心,那只是“溺”与“僻”。唯有归于医之大道——济世活人,顺应天地,体悟仁心,学问方能正。 时至今日,我仍在学习。虽不敢言大成,但回望当初的自己,已非昨日可比。 学医一途,正如学问之道:先专,后精,终须归正。

[王阳明心学]原文

 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3(qū)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4(jiū)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5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mào)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6!”

[王阳明心学]25/8/2025

 爱,经得起坏脾气 坏脾气,总是留给最爱我的人。 面对奇葩的人,我可以好声好气,把所有的不如意、不顺心,悄悄藏在心底。 直到某个时刻,再也忍不住,而恰好——最爱我的父母,成了我倾泻情绪的出口。 其实父母亦然。 有时我调皮捣蛋,正撞上他们工作不顺,他们也会把我当作情绪的回收站。 曾经,我会为此懊悔。 如今才明白,正因为这份爱经得起考验,我们才不必在彼此面前伪装,更不必过分压抑负面情绪。这样的释放,不是伤害,而是分担——让彼此都轻松一些。 毕竟,坏情绪闷久了,会闷出病来。 我们祈求上天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但除了祈愿,也能在行动上守护——哪怕只是当一次情绪的垃圾桶,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不被评判的出口。 爱,不止在心里,也在每一个细微的接纳与回应中。 能容他人之脾气,亦是修吾之心。

[王阳明心学] 22/8/2025

 这几天来了一个实习生妹妹,她将在这里实习一个月。她住在学校宿舍,每天开车过来。看见她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实习的日子。那时我每天乘坐公共交通,通勤往返大约需要三小时。 虽然那段时光有些辛苦,但因为得到了职场前辈们的照顾,才使我受益良多。他们在工作中对我多加包涵,也给予我足够的机会亲手实践、学习。如果没有他们的关怀与指导,那段经历或许会成为我心中沉重的回忆。 如今看到这位妹妹,既充满热忱又小心翼翼的模样,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一个月的实习,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希望她能在这段时间里学到更多临床知识,于是便主动与她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也提醒她多观察临床上的治疗过程。同时,我也鼓励其他医师们一起参与讨论,让她能融入其中。就像当年我的前辈们对我所做的一样。 当年我因前辈们的善意与良知而受益匪浅,不曾想这份温暖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如今已悄然生根发芽。虽然我仍年轻,却常常生出一种前辈般的心情:见到弟弟妹妹们,总想多操一点心,给予他们一份关怀。或许这正是良知的自然流露——当自己曾被善意点亮过,就忍不住想把这份光再传递下去。

[王阳明心学]21/8/2025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仁心仁术的医者。技术上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我愈发体会到,还有一件极其关键的东西——意念。 患者是否真心决意调理身体,是否信任医者,往往决定疗效能否显现。而与此同时,医者的意念同样重要。带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病人,常常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医的方式。 我曾向一位前辈请教,医者应当保持怎样的心境。他问我:如果有一位病人困在山林深处,你需要跨过重重山岭才能抵达;且治疗需要多次,每一次都要耗费极大的心力与体力。你会选择不顾自身安危、坚持每一次都去,还是会有所保留,保存实力? 当时我想都没想,选择了后者——保全自己。前辈点头,说这并没有错。然而,他补充道:“有些医者见到病人的需求,无论艰苦与否,都会毫无保留地为之医治。这,才是医者的最高境界。” 听到这里,我想起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与“致良知”。 立志,是医者的根本。若志不在救人济世,而只在自保,即便技艺高超,也难成仁心仁术之医。 致良知,是医者的实践。良知之明本在我心,行医之际,只要能去除私欲与惰性,随时随地体察病者的需要,便能让“仁心”落实为“仁术”。 于是我明白了:医者之路,不只是掌握医术,更是时时观照内心,立下纯正之志,并在艰难处仍能践行良知。如此,才不负“仁心仁术”的称号。

[王阳明心学]20/8/2025

  适当的鼓励,对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真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前几个月,我有位同事,因为住址相同,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年龄相仿,也让我们在下班的路上经常聊天。 她一直对自己的能力持负面看法,遇到很多事情都感到害怕,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因为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困扰,所以很理解她的感受,并把自己当时是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路分享给她。同时,我在日常中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 她常常抱怨工作和生活。我安慰她说,你有怨气是正常的,因为心态还未完全平衡。换个角度看,这些工作中的小挑战正是提升能力、实践的机会。经历挑战,积累经验,未来处理问题便更加游刃有余。与其抱怨,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这本身也是对她能力的认可。 当她面临是否辞职时,我虽然希望她留下,但也尊重她对更好职场的追求。我提醒她,将注意力从他人的评价转回自己:理想和同事的好,哪个更值得自己追求?同事对你的好,是因为你本身优秀;离职并非错事,也不影响你的价值。若因为别人的好而限制自己的发展,那反而违背了心中应有的良知。 提了辞职信后,她明显轻松了许多,眼神中多了自信和期待。她不再抱怨生活,敢于做出改变,信心也提升不少。看到她的成长,我内心感到由衷欣慰。搬出宿舍前,她对我说:“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也给了我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只有将所知的善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也能真正帮助他人,自己也会有所收获。

[王阳明心学]责善组长

 读了诗雯的功课,有所感悟。世上从来不缺聪慧之人,但缺少能真正去除私欲的人。私欲包含惰性、嫉妒、争胜、怕苦。一个人若只是聪明,却被私欲所困,终究难以成就大业。唯有立志守心,顺应天理,才能由聪慧走向圣贤。 秀香说今天工作有点问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诗雯 很喜欢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 立志是学习的根本,就如同树BiXu先有根才能茂盛。如果没有志向,再多努力也只是徒劳。 圣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天赋聪明,而在于他们能守住纯正的心,QuChu私欲,顺应天理。孔子立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展现了QuanMian修养的追求;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提醒我们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坚守志向。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以反省修身;而王阳明强调“致良知”,认为人人只要QuChu私欲,都能接近圣人。 这些圣人虽然时代、文化不同,但共同点是: - 立志要成为更高尚的人; - QuChu私欲,保持纯正之心; - 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和榜样。 由此我明白,立志不Jin是学习的起点,更是人生的方向。唯有立下志向,并在日常实践中努力,才能成就更有价值的人生。 秀香 今天工作上遇到了点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都有道理。原本是要请教老师们责善,可是因为交功课时间就快到了。所以只好先交功课,有时间的话再来请教老师。

[王阳明心学]19/8/2025

 昨日我担任轮值组长,需要对小组成员的作业进行点评与责善。在看两位朋友的作业时,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因为我希望自己的点评不仅停留在简单认同上,而是能够引导她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的样貌。经过反复斟酌,才写出一份自己稍微满意的回复。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王阳明《立志篇》中所强调的“立志为本、知行合一”的道理:仅仅知道善、理解正确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付诸实践,才能体现良知。在点评中,我尝试将自己的知行合一落到实处——肯定同学的优点,也引导她们拓展思路。 这样一想,小组里郭军老师和谢文娟老师每日承担的工作量更让我敬佩:他们不仅完成自身事务,还不断引导我们践行所知,真正将良知落实于行动,责任之重由此可见。

【王阳明心学】责善小组长-18/8/2025

 大家好,作为今天的轮值组长,我分享一下看完两位同学立志宣言的感受。 诗雯非常谦虚地立下了想成为一名平凡的志愿者的目标。我觉得你展现了踏实、朴素、真实、不张扬的生活态度。我很欣赏你用“平凡”这个字眼,这样让志愿服务不显得遥不可及,也让人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从而立刻行动起来。一次次平凡的小付出,累积起来,也能产生不平凡的成果。 看到秀香说“第一周的课还没学到位”,我想也许你需要借助一点“平凡”的力量。或许你觉得上周学到的成果不多,产生了“还没学到位”的想法,但学习本就无止境。不论你上周学到了多少,都应该多给自己一些肯定——你比上周的自己更优秀。但你坚持到了今天,这本身就很值得赞赏。 最后,与大家共勉:Every step counts。只要不断积累,平凡的努力也能成就不平凡的结果。 詩雯 立志:平凡的志願者 听了博仁老师导读后,我深受启发。古代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经“立志、勤学、改过”三个阶段,而立志是第一步。若无志向,就如同船失去舵,最终只能随波逐流。 志向是方向,立志是行动。只有胸怀志向,才能明确目标;只有坚定立志,才能勇敢前行。两者相辅相成,才是人成长的根本。 现实中,我们也许平凡,但只要心怀志向,并凭着自己的能力去立志、勤学,就能不断改正不足,逐步走向理想。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有志向作指南,有立志作动力。即使平凡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也能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王秀香 立志:做个积极乐观的致良知印证者 这些天有点忙,可是再怎么忙。也得把功课赶上。虽然第一周的课还没学到位,就进入了新的学习<立志>但是有了立志,才有目标,才能积极的坚持下去。

【王阳明心学】18/8/2025

立志:            “ 我立志成为一名 仁心仁术的医者、身心兼修的学者” 拖延症,其实就是明知道有重要或必须完成的任务,却总是不合理地推迟开始或完成。在拖延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产生焦虑、愧疚、自责等负面情绪,但即便如此,这种行为模式仍会一再出现。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心里很着急,可就是不想动。想起阳明先生说过:“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我觉得我的问题,就在于志不够坚固。一旦遇到惰性或恐惧,就容易退缩。或者干脆觉得目标太遥远,好像一座高山在前,却没有路可攀。于是安慰自己:“反正短时间也到不了山顶,不差这一会儿。”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能力却还停留在原处。 这段时间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志更强大?有几个体会。 第一,志必须发自本心。阳明说:“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们的心纯乎天理、无人欲。真正的志,不是为了迎合他人或追逐虚荣,而是源于内心的真切愿望。强扭的瓜不甜,志若不是自己的,终究难以长久。 第二,志要由小见大。志不是空想的愿景,而是具体的坐标。比如,把远方的目标拆解成眼下的一小步:今天读完一篇文章,写下几句心得。只要完成,就是在真实地“立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先行动起来。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远比困在幻想中一动不动要好。 第三,让志成为内心的主宰。志要能胜过惰性,靠的是当下的觉察。比如当我发现自己想拖延时,不该一味自责,而是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的志是什么?这一刻选择拖延,是符合志,还是背离志?”这一问,就像把光照进黑暗,能让我立刻清醒。 很多拖延,其实不是因为懒,而是怕做不好、怕别人评判,或者没有立刻回报。但如果志是真心所向,就不会依附外物,别人怎么看也左右不了。这样一来,行动反而更轻盈,也不再那么怕失败。 而且行动本身就是磨炼志。很多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害怕“痛苦”或“不完美”。可正因为有阻力,行动才更有价值。当心生退缩时,不妨提醒自己:“这是在炼我的志。”这样,每一次克服拖延,其实都是一次修行。 最后,我给自己提炼了九字真言: 心要真,脚要勤,念要清。 心要真 → 志要出于本心,不迎合别人。 脚要勤 → 每天都要有实际的小行动。 念要清 → 当下有拖延念头时,立刻觉察,看清它,然后回到“志”上。 愿自己能时时记住...

【王阳明心学】原文-立志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独不师也。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

【王阳明心学】15/8/2025

  与职场后辈聊天,他21岁,眼神里有种少年锐气。他想要做老板,一家医术高明的连锁医馆老板。他与我分享我两年后要开诊所,然后三家分店,30岁前要赚到RM1000000。”他说这话时,语气笃定得像宣布天气预报。 我笑着看他,心想这个年纪,真好。他现在半工半读,网上已经有一批病人,最近还租了自己的工作室。“你收入不错吧?”他突然问。 我如实告诉他,他皱了皱眉,说:“太不值了,你单干才对,钱才会100%进你口袋。” 我没反驳,只是笑笑。 我也说了我的日常开销,他说我太省,格局和他不一样。他说自己穷过,所以怕没钱;而且女朋友一路支持他,所以想给她一个家。那一刻,我看见了他眼底的责任感——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也理解他的冲劲是从何而来。 我比他大几岁,可我们的志向像两条平行线。他向上冲,我向内安。 我想要的,是成为一名医术不错的医师,能治得好他人、解他人之困。至于收入,只要有房、有车,生活不拮据——安身立命即可。听他讲梦想,我心中有敬佩,却没被带动去追逐同样的高峰。 我忽然想起王阳明的话—— “立志要发乎本心,勿因他人之志而失己之心。” 志向无高低,唯有契合与不契合之分。他的路,需要风、浪和速度;我的路,需要稳、静与耐心。 两条路,各自通向心安之处。

【王阳明心学】14/8/2025

 昨天遇到一件不太顺心的事,我有些生闷气。起初我还抱着理性的心态,想着直接去解决问题,于是联系了客服。但结果并不如愿,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几天还会对我造成一些影响,这让我心情一度变得很不佳。我不喜欢把事情憋在心里,所以打电话和父母抱怨了一番,他们用开玩笑的语气安慰我,我的情绪也缓和了不少。 我明白,遇到事情有情绪是正常的,只是我想——能不能借助王阳明心学,让自己在类似的场景里不那么容易生气?王阳明说“心即理”,最高的道理不必向外求,而是从心中自得。人有喜怒哀乐,本无可厚非,关键是不被情绪裹挟太久。于是我先问自己:这件事,真的值得我如此生气吗?生气就是肝气郁结的表现,久而久之对身体的伤害不小。这样一想,这点波折不至于让我为之耗费整天的心力以及我健康的体魄。 再看事情的本质,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它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让我多了些麻烦。但其实,我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只是需要多花点心思。既然如此,何必为了这点不便破坏一整天的美好心情?更何况,昨天也有不少小确幸,比如吃到很好吃的午餐、工作被认可等。想到这些,心情就更加平复了。 我打算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按这四步来调心: 第一,承认——是的,我在生气。 第二,判断——它值得我肝气郁结吗?值得我一天心情不美丽吗? 第三,行动——下一步怎么做才最合适? 第四,收心——事情解决了,真棒。 这样既守住了内心的明亮,也让每一次情绪起伏都成为磨炼心性的契机。

【王阳明心学】13/8/2025

 读到代新梅老师的《谁痛苦谁改变》,从标题到那句“眼里有活”,我立刻想起了自己在宿舍的经历。 在和朋友合宿之前,我从没觉得自己有洁癖。可没过多久,我才发现——原来我是个“行动派”洁癖人。室友们也说自己有洁癖,不过更多停留在嘴上,从不真的去做。依我看,真正的洁癖,是不会放任脏乱存在的,而不仅是抱怨“这里不干净”。 宿舍的公共区域——卫生间、走道——我几乎是最积极打扫的那一个。室友们笑我“眼里有活”,夸我“无私奉献”。可我并不觉得自己高尚,我只是觉得:我会不舒服,而我不愿让自己不舒服,所以我愿意做。 我很不理解室友的理由:“我不打扫,因为不想碰马桶,觉得它脏。” 可如果你用过却不清理,那它会更脏啊?你自己还能安心用吗? 我也试过不去打扫,看看大家是否会受不了而动手。结果是——我先受不了。于是,我又自己打扫了。其实我并不觉得打扫是什么难事,看着卫生间从有污垢到干净发亮,我会有满足感,用起来也舒心。这或许和我从不求人有关:我相信改变应该从自己开始,不要指望改变别人。 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我知道卫生间脏了我会难受,那就不能只停留在“知道”,而要去“行”,让它变干净。阳明先生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是口头的洁癖,不去动手,那只是停在“知”,没有“行”。 而且,这种改变,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当我决定亲手把环境打理好,其实是先让自己的内心清爽、自在。外在的洁净,不过是内心秩序的映照。 有趣的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室友们也开始帮忙了。有人提前拖地,有人擦洗手台。她们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每次都你打扫,我们都怪过意不去的。”我想,这正是“致良知”的自然流露——当有人用真心和行动去做对的事,旁人心里的良知也会被唤醒。 “眼里有活”的人,其实是对生活有更高要求的人。他们不等别人来点亮自己的天,而是先自己发光。等你成为那束光,自然有人会以你为榜样,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想“谁痛苦,谁改变”的真意:先在自己的心里立定光明,然后用行动照亮周围。

【王阳明心学】12/8/2025

刚加入团队时,野心和热情满满。很快,高强度的工作让我喘不过气,心里冒出一些阴暗的念头:“这不是我的公司,为什么要这么拼?” 情绪像陷在泥里,越挣扎越沉。直到我试着移开镜头,看见——资深医师们一诊接一诊,脑力高度集中,还要分担杂务,他们的辛苦并不比我少。 人人皆在负重前行,只是负重的形状不同。我替人分其重,他人亦替我分我重。此心光明,负重亦轻。 再读到王阳明心学,我更坚定: 立志,是从心出发的。我现在所做的,是对的,亦是我心中所想的。 既然志是对的,就该一步一脚印,踏实走下去。辛苦与攀比,不该动摇我的心。 正如他所言: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而我知道——我的舵,已在心中。 

[王阳明心学]11/8/2025

 母亲,这个身份太伟大了 我虽未拥有“母亲”这个身份,却因日常对母亲的观察,而对这个身份心生敬畏。 医馆来了一位预约刮痧拔罐的女子,她是新晋母亲,肩背酸痛。像往常一样为她刮痧时,我发现她的身体很堵,或许是长期抱孩子所致。 我无法忽视她的需求,于是多加了几手,帮她缓解疼痛。心中以为,她一定是位为孩子无私付出的母亲,便劝她多关照自己,不要将全部心力都耗在孩子身上。她的回答,却让我感到似曾相识——“我看到他的笑,就值得了。” 这句话,仿佛所有母亲都会说;而“等你做了母亲就知道”,也是她们的口头禅。那份肩上的重量,既是负担,也是幸福。我的母亲亦是如此。 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爱的具象。 因此,我也回馈一份爱——用手法帮她减轻疼痛。等她完成所有项目,身体轻松下来时,我心里竟有一丝“母亲”的感觉——原来,付出让人温暖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彼此之间的善意。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看到她的辛苦,是“知”;伸手帮她舒缓,是“行”;而在行动中感悟到母爱的厚度,又让我的“知”更深。

[王阳明心学]10/8/2025

 [从机械到明目] 有一阵子,我的生活就像卡在循环程序里的机器——早上闹钟一响,迷迷糊糊地起床,洗漱、赶巴士、工作、下班、回家、睡觉。第二天,又是同样的流程。 工作量并不大,但我总是觉得心累。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空落落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像是在消耗电量,却从没被充电。渐渐地,我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甚至开始怀疑: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直到某天晚上,我读到王阳明的那句话:“志不立,如无舵之舟。”那一刻,像被点了一盏灯——我之所以感到机械,不是因为工作单调,而是因为缺少一个让自己投入的方向。我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却没有明确要去的地方。 于是,我开始追问自己:这一生想要如何度过?有没有一件事,是我真心想完成的?这个自问的过程并不轻松。它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不断翻开尘封已久的抽屉,看里面是不是藏着一点渴望。 慢慢地,我找到了——那是一个曾被搁置的梦想,一个让我眼睛发亮的目标。那一刻,心里的雾好像被风吹散,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 可我很快发现,找到方向还不够。如果只是停留在脑子里,那只是一个漂亮的空想。要让它变成现实,必须行动。而行动并不只是埋头苦干,还要讲求方式和方法。方法错了,就像船虽有舵,却逆着水流走,费尽力气也到不了岸。 于是我开始学习如何规划时间、拆解目标,把大梦想分成一个个小任务,让自己每天都有能完成的事。那些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也被重新安排成支撑梦想的基础,而不再是消磨时间的循环。 当然,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犯错或者懈怠的时候,而我恰好又有点完美主义,所以一旦出错,就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不是逃避,而是敢于担当,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然后去修正。每一次改正,都是一次自我升级。 在接受别人指出错误这件事上,我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太强硬的指责,很容易激起我的逆反心理,嘴上反驳,心里却其实认同。这让我想到我在接触患者时的感受——如果直接用很硬的态度让他们戒口,他们十有八九不干。但如果循循善诱,把利害关系讲清楚,对于那些没那么重要的饮食,可以商量;而遇到绝对的禁忌,则必须态度坚决。方法和语气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对方能否接受。 生活依然有闹钟、巴士和日复一日的工作,但它们不再只是机械运转的齿轮,而成了通向目标的台阶。我不再只是完成一天,而是在走向未来的一天。

[王阳明心学]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明代王阳明所作,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 。全文如下 :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