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穴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中共有108个要害穴,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击中者将陷入昏迷,甚至致命。虽然如此,要达到一点击晕或死之效,也需把握点穴的技巧及多年练习。点穴的原理主要是根据人体的血液循环,在相应的时间段攻击相应的位置才会有效。因此,死穴的运用多在于养生保健的效果。
本文将简单整理36个致命穴的位置、解剖、经属、功能、主治、及击中后果。
1. 百会穴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功能: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穴居颠顶,联系脑部)
主治: 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注意: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
解剖:在左右额肌的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经属:为督脉、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功能:清头散风、镇静安神
主治:癫痫、惊悸、失眠、头痛、眩晕、鼻渊。
注意: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 太阳穴
解剖:Temple--flat part at each side of the forehead
经属:奇穴
功能: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保持注意力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注意: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解剖:在腮腺后缘;布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颞支分布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功能:降浊升清 (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
注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 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功能:降温除浊
主治: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心动过速
注意: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功能:刺激人中穴可以升高血压;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主治:中风、昏迷、晕厥、中暑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癔病、癫狂痫等神志病证;口喎,牙关紧闭;腰脊强痛
注意: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 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
功能:疏风通络、开窍醒脑
主治:暴喑、中风、舌强不语、癫狂、癎证、后头痛、项强、鼻衄
注意: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 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功能:壮阳益气
主治:大风、中风、伤寒、 㾬疟、 洒淅寒热、 温病汗不出、 目眩、 目昏、 泪出、目内眦赤痛、偏正头痛、鼻鼽衄、欠气多、气塞涎上不语、气发耳塞、颈项如拔、痛不可回顾、腰背俱疼、腰伛偻、引筋无力不收、瘿气
注意: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解剖: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经属:足阳明胃经
功能:理气降逆、利咽散结、利咽散结、通经活络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注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10. 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
功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
主治: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
注意: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11. 鸠尾穴
主治: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12. 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
功能:募集心经气血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注意: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13.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解剖: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经属:任脉
功能: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注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14. 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经属:任脉
功能:益气助阳、调经固经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注意: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15. 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解剖: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功能: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
注意: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16. 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布有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功能:补肾气、利膀胱、清湿热
主治: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注意: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17.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
功能:通利小便、调经止痛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注意: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18. 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解剖:肌肉:在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为胸前神经分支分布。
19. 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解剖: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
功能:促进乳汁分泌
主治:产后按摩产妇乳中穴、乳根穴能有效促进乳汁分泌,且方便实用
注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20. 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解剖:位于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
功能:燥化脾湿
主治: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霍乱转筋,寒痛咳逆,臂肿痛
注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21. 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功能: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等
注意: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22. 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
功能: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注意: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23.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
功能:益气健脾,消食导滞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腹中积聚。
注意: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24.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浅层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滋阴补肺,清肺热
主治: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注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5. 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止咳,使胸部伸张,使怯弱性格者缓解紧张,降低自我防卫意识
主治:疾病性气喘、克服怯弱性格
注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26. 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5、第5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27. 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第3腰动、静脉分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腰丛。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缓解腰疼
主治:腰痛、肾脏病、高血压
注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28. 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经属:督脉
功能:培元固本、强健腰膝
主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注意: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29.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2、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外侧支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填髓
主治: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小便不利;腰脊强痛
注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30. 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注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31. 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解剖: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肛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
功能:周天气机,丹田气机
主治:肠风下血,久痔瘘
注意: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32.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解剖:有斜方肌、肩胛提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及颈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或属支和肩胛背神经的分支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
功能: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等
注意:击中后,半身麻木
33. 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经属:手太阴肺经
功能: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无脉症;腕臂痛
注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4.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解剖: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
功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等
注意: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35. 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经属:足太阴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功能: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 保养子宫和卵巢
- 紧致脸部肌肉
- 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
- 改善性冷淡
- 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 保持血压稳定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肿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注意: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36. 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解剖:下为跖腱膜、趾短屈肌腱和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布有足底动脉弓;有足底外、内侧神经和第2趾足底总神经分布。
经属:足少阴肾经
功能:散热生气
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
注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参考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BB%E7%A9%B4/8332698
NEXT:
PREVIOU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