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下剂
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代表方: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2.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2a. 组成
君:
a. 附子 (Aconite root)-------6g
- 大辛大热:温补脾阳,以散寒凝
b. 大黄 (Rhubarb)-------15g
- 苦寒沉降: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 & 附子:温下以攻逐寒积
臣:
a. 芒硝 (Mirabilite)------------6g
- 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
- & 大黄:泻热破积、软坚通滞
b. 干姜 (Dried ginger)------------9g
- 温中助阳,增附子祛寒温阳之力
脾阳虚弱,脾气亦惫,运化无力,用人参&甘草👇
佐:
a. 人参 (Ginseng)---------6g
- 补益脾气
- 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使祛邪不更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
b. 当归 (Angelica sinensis)------------9g
- 养血润燥,既润肠以资泻下,又使泻下而不伤正。
佐使:甘草 (Licorice)-----6g
- 补益脾气
- 调和药性,益气和中
- 甘草、人参 & 附子、干姜:阳虚先益气
【辛热甘温咸寒合法,寓补于攻,温下相成】
2b. 主治
阳虚冷积证: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
便秘腹痛,脐周绞痛: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冷积中阻,腑气不通
手足不温:阳气不足,四肢失于温煦
苔白不渴:阴寒里实
- 苔白:
- 苔薄白而润:表证、轻证
-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水湿内停
- 苔白厚腻:属于痰饮、湿浊、食积
- 不渴:
- 津液未伤,属寒、湿证,无明显的燥热
脉沉弦而迟: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 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脉深)
- 病症:里证,为阴脉
- 里实:沉而有力
- 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 弦:脉力较强、脉道较硬、两端绷紧,触手点长
- 主肝胆病、疼痛、痰饮、虐疾——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 胃气衰败——脉弦劲如循刀刃
- 迟: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 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 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 热证: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
- 邪热结聚,气血运行受阻。
温脾汤 VS 大黄附子汤
同:
- 属温下剂,
- 组成中均有大黄、附子
- 皆具温阳泻下、攻下寒积之功
- 治寒积腹痛便秘。
异:
温脾汤:
- 又伍以当归、干姜、人参、芒硝、甘草
- 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
-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
大黄附子汤:
- 以大黄、附子配细辛
- 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
- 主治寒积腹痛之里实证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和“卷十五”之温脾汤
同:皆含附子、大黄,均有温下之功。
异:
“卷十五”之温脾汤:少芒硝、当归,大黄减至四两,且附子用量大于干姜,
- 该方所治为久利赤白,虽有寒积,但其证大便自利
- 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
- 同时重用附子,意在以温阳为主;
“卷十三”之温脾汤:
- 治证为大便不通,脐腹绞痛,其证以寒积为主
- 故芒硝、大黄并用。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