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二章 泻下剂
一、填空题
1.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___________作用,治疗里实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ANS: 通便、泻热、攻积、逐水
2.大黄牡丹汤中大黄的作用是__________。
ANS:泻热破瘀
3.温脾汤及三物备急丸中共同的药物为____________。
ANS:干姜、大黄
解析: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甘草
三物备急丸:巴豆、干姜、大黄
4.用于治疗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的方剂是__________。
ANS:大黄附子汤
解析:大黄附子汤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
5.十枣汤主治_______及_________。
ANS: 悬饮;水肿
6.黄龙汤是由_______(方名)加人参、当归、甘草而成。
ANS: 大承气汤
解析:
黄龙汤:攻补兼施剂
·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大承气汤:寒下剂
·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
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
里实热证
7.济川煎出自《_______》,其君药是_______。
ANS:景岳全书;肉苁蓉
解析:
臣:当归、牛膝
佐:枳壳、泽泻
佐使:升麻
8.麻子仁丸的功用是______,______。
ANS: 润肠泻热 行气通便
解析: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二、单项选择题
1.泻下剂不具有以下哪种作用( )
A.通导大便
B.排除胃肠积滞
C.荡涤实热
D.攻逐水饮
E.清热解毒
ANS: E
2.大承气汤用治热厥,体现的治法是(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泄可去闭
E.以泻代清
ANS: C
解析:配伍特点:苦辛通降与咸寒合法,泻下与行气并重,相辅相成
3.麻子仁丸含有哪首方剂的全部药物( )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增液汤
ANS:B
解析:
麻子仁丸:麻子仁、大黄、杏仁、白芍、枳实、厚朴、蜂蜜
A.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B.
大黄、厚朴、枳实
C.
大黄、芒硝、甘草
D.
玄参、麦冬、生地黄、大黄、芒硝
E.
玄参、麦冬、生地黄
4.十枣汤原方中规定的服药时间是( )
A.平旦服
B.临卧服
C.饭前服
D.不拘时服
E.饭后服
ANS:A
解析:
·
“三药”为末,枣汤送服;
·
“平旦”空腹服之;
·
从小剂量始,据证递加;
·
“得快下利后”,停后服,“糜粥自养”。
·
因其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
孕妇忌服。
5.大黄牡丹汤的君药是( )
A.大黄、牡丹皮
B.大黄、芒硝
C.大黄、桃仁
D.大黄、冬瓜子
E.牡丹皮、桃仁
ANS:A
解析:臣:芒硝、桃仁;佐:冬瓜仁
6.温脾汤证的脉象是( )
A.弦而紧
B.沉实有力
C.沉弦
D.沉缓
E.沉弦而迟
ANS:E
解析:
主治👉阳虚冷积证: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
脉象👉脉沉弦而迟: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7.黄龙汤主治证的病机为( )
A.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B.热结阴亏,气血不足
C.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D.脾阳不足,寒实内积
E.脾阳不足,水饮内停
ANS: A
解析:
阳明热结阴亏证:增液承气汤
阳明热结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
阳虚冷积证(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温脾汤
悬饮,水肿:十枣汤
8.下列方剂中含有甘草的是( )
A.麻子仁丸
B.济川煎
C.黄龙汤
D.增液承气汤
E.禹功散
ANS: C
解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A. 麻子仁、大黄、杏仁、白芍、枳实、厚朴、蜂蜜
B.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
D.玄参、麦冬、生地黄、大黄、芒硝
E.牵牛子、小茴香、姜汁
9.麻子仁丸中君药麻子仁的用药意义是( )
A.利肺润肠
B.滋脾润肠
C.降气润肠
D.柔肝润肠
E.益肾润肠
ANS:B
解析:主治脾约证,是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所致
10.大戟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 )
A.祛皮里膜外之痰
B.行经隧络脉之水湿
C.泻脏腑之水邪
D.清胸胁伏饮痰癖
E.渗利肾间水气
ANS: C
解析:
a. 甘遂 (Kansui):苦寒有毒,善行经隧之水湿
b. 大戟 (Euphorbia):苦寒,善泻脏腑之水邪
c. 芫花 (Dahlia):辛温,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佐使:大枣
(Jujube)
·
益脾缓中,防止逐水伤及脾胃
·
缓和诸药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
·
培土制水
三、多项选择题
1.大承气汤适用于以下哪些病证( )
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证
C.热厥属里热实证
D.痉病或发狂属里热结实证者
E.蓄水证
ANS:ABCD
2.组成中含有当归、牛膝的方剂有( )
A.济川煎
B.黄龙汤
C.血府逐瘀汤
D.朱砂安神丸
E.补中益气汤
ANS:AC
解析:
A.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
C.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黄、当归、桔梗、枳壳、柴胡、甘草
B.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D. 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
E. 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3.有特殊煎服法的方剂是( )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复方大承气汤
E.大黄牡丹汤
ANS: ACDE
解析:
A. 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C.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ml,加芒硝溶化后,顿服之。
D.大黄后下,水煎服,芒硝冲服。
E. 水煎,芒硝溶服
B.没有芒硝
4.下列方剂中具有攻逐水饮作用的有( )
A.十枣汤
B.禹功散
C.真武汤
D.舟车丸
E.导水丸
ANS:ABDE
解析:C.
温阳利水
5.大承气汤和黄龙汤中共有的药物是( )
A.大黄
B.人参
C.芒硝
D.枳实
E.甘草
ANS: ACD
解析: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6.温脾汤的功用是( )
A.泻热逐水
B.攻下寒积
C.温肾益精
D.温补脾阳
E.行气散结
ANS: BD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法的意义。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治疗痞、满、燥、实俱见的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
“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
“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
为防热毒耗竭阴液,故此四味相伍,苦辛通降与咸寒合法,泻下与行气并重,相辅相成,可峻下热结,消除阳明热毒结实,一般称为釜底抽薪或急下存阴。
2.脾约丸主治病证的病机。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因外邪入里,肠胃燥热,脾受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布,但输膀胱则致肠失濡润,故见肠燥津枯,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五、论述题
1. 试从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用法诸方面比较三承气汤的异同点。
三承气汤是指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三者均为寒下剂,以等量大黄(四两)泻热通便,共俱泻下热结之功,皆治阳明腑实证。
但各方组成的药味和剂量不同,故作用同中有异。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药组成。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其泻下与行气并重,且用法中后下大黄,故有俱峻下热结之功,而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四症俱在者。
小承气汤去芒硝,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少了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亦少二枚。三味同煮,故为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实三者俱在而无燥结者。
调胃承气汤只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甘草和中调胃,下不伤正,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主治以燥实为主之阳明热结证。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尤有妙意,对于胃热偏盛、燥实不甚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意取缓下泻热、调胃和中。对于胃热燥实者,则一剂顿服,旨在清泻燥热、承顺胃气。可见,同一方剂的服法不同,功用、主治亦有所区别。
2.结合大承气汤的主治证候,分析其药物配伍意义。方中何药为君,为什么?
大承气汤属于寒下剂,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可治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及里实热证。
阳明腑实证
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热结旁流证
“热结旁流”之证,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之津从旁而下所致。故“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治以寒下通之,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
里实热证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盛格阴于外,而成厥逆;或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痉;或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则狂。其中厥只是表象,里实热是其本质。故在四肢厥逆的同时,必有里热实证,故当治以寒下,即所谓“寒因寒用”之法。痉病、发狂亦病同此因,机同此理,俱当以寒下之法治之。
诸证虽异,然病机相同,皆因邪热积滞,阻于肠腑,故均用峻下热结之法。
方中厚朴及大黄为君药,而厚朴量大于大黄。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臣以芒硝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尤增。如此,芒硝、大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然而,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则内结之实热积滞,恐难速下,故本方重用厚朴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臣以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四药合用泻热破气,推荡积滞,以成速泻热结之功。就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所云:“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 意思为四药合用,使塞者通,闭者畅,热得泄,阴得存,阳明腑实之证可愈。全方以气药之厚朴为主,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3.结合药物配伍分析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的功用、主治之异同。
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同为寒下峻剂,皆用大黄、芒硝。但主治、配伍及用法有异。
大承气汤主治里实热结于胃肠之中。燥屎在肠,必借枳实、厚朴的推荡之力,大黄后下以求“生者行速”之功。
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于胸腹之间,结滞在胃,故用甘遂逐饮之长,大黄先煎以求“熟者行迟”,是“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4.试比较《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与卷十五二首温脾汤在组成、主治及配伍方面之异同。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和“卷十五”之温脾汤二方皆含附子、大黄,均有温下之功。
但“卷十五”之温脾汤较“卷十三”之温脾汤少芒硝、当归,大黄减至四两,且附子用量大于干姜,该方所治为久利赤白,虽有寒积,但其证大便自利,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同时重用附子,意在以温阳为主。
“卷十三”之温脾汤治证为大便不通,脐腹绞痛,其证以寒积为主,故芒硝、大黄并用。
5.十枣汤中大枣有何配伍意义?本方服法的要点有哪些?
十枣汤中甘遂苦寒有毒,善行经隧之水湿;大戟苦寒,善泻脏腑之水邪;芫花辛温,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峻烈,合而用之,峻泻攻逐,可使胸腹积水迅速逐出体外。因三药过峻,故用大枣煎汤送服,取其益脾缓中,防止逐水伤及脾胃,并缓和诸药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且寓培土制水之意,用为佐使。
其服法要点在于“三药”为末,枣汤送服,以“平旦”空腹服之为加。且此方需从小剂量始,据证递加。在“得快下利后”,停后服,“糜粥自养”。因其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可久服。此外,孕妇忌服
6.试分析比较十枣汤、舟车丸在配伍用药及适应证方面之异同。
十枣汤、舟车丸皆为逐水之剂。
十枣汤为攻逐水饮之通用剂,尤善治悬饮。
舟车丸即十枣汤去大枣,加诸多破气之品,尤重加黑丑、轻粉,其逐水之力峻猛,适用于水肿实证而病情急重者,此乃逐水与行气相配,前后二阴水陆并行,故称“舟车”。
7.黄龙汤与增液承气汤皆为攻补兼施之剂,二方的主治证候有何异同,为什么?
黄龙汤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表现有下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治疗当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增液承气汤主治阳明热结阴亏证。表现有大便秘结,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治疗需甘凉濡润以滋阴增液,咸苦润下以泄热通便。
因此,黄龙汤含大承气汤之意,泻下热结之力强。而增液承气汤含增液汤之意,加入大黄、芒硝,使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8.结合大承气汤、麻子仁丸、五仁丸、济川煎之组方用药,阐述寒下、润下法中配伍行气药之意义。
大承气汤属于寒下剂,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可治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及里实热证。
因其证为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则内结之实热积滞,是为气之不顺。故而重用行气药,即为厚朴。如此全方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麻子仁丸、五仁丸、济川煎皆为润下剂,主治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证。
麻子仁丸主治之证为脾约证,是由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所致。故配伍行气药以助脾为胃行其津液。诸药合用,使燥热去,腑气通,阴液复,脾津布,而大便自调。
五仁丸所治乃是素体阴虚,或年老阴气自半,津液日亏,或产后失血,血虚津少,而致津枯便秘。此为虚秘,治疗当润中寓行,肠肺同调。故五仁丸以润燥为主,配伍少量行气导滞之陈皮。气行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而治疗便秘。
济川煎主治肾虚便秘。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升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以成润利之功。由此,行气药的配伍意义即为使肝得以正常疏泄,从而使肾主二便的功能正常,而治疗便秘。
六、分析题
1. 分析下列处方的配伍意义,并写出其功用主治。
麻子仁25g 大黄10g 白芍10g 枳实10g 厚朴10g 杏仁10g
方中重用麻子仁,其甘平质润多脂,可滋脾润肠,润燥通便。
大黄苦寒沉降,可泻热,攻积通便。
杏仁苦温,利肺降气,润燥通便。
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
枳实下气开痞散结,以助腑气下行而通便。且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
厚朴行气消胀除满,以助腑气下行而通便。
诸药合用,共成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功。主治胃肠燥热,气机不畅,脾津不布之大便秘结,胸膈脘腹痞满,或兼小便频数,舌苔微黄者。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1.E 2.D 3.E 4.D 5.C 6.A 7.C 8.B 9.D 10.C 11.D 12.C
13.B 14.E 15.D 16.E 17.E 18.C 19.A 20.E 21.E 22.B 23.D 24.B
25.C 26.B 27.A 28.A 29.D 30.D 31.D 32.A 33.C 34.A 35.B 36.E
37.C 38.C 39.C 40.C 41.A 42.E 43.E 44.D 45.B 46.C 47.E 48.D
49.E 50.D 51.C 52.A 53.B 54.E 55.B 56.C 57.E 58.C 59.B 60.E
61.ABCD 62.ACD 63.ABD 64.AD 65.ABCDE 66.ABCD
67.ABC 68.ABC 69.ABE 70.AE 71.ABC 72.ACD
73.ABCDE 74.BCE 75.ABC 76.ABCDE 77.ABCDE 78.ABCDE
79. 凡以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
80. 增水行舟法是治法名。属润下法,法以大剂量苦甘咸寒药物,相互配伍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既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又能养阴增液以润下。本法临床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内伤阴液亏虚之证,又为治疗津液亏虚、肠燥所致大便秘结的常用方法。对于温病热结经枯的便秘证,以大量滋阴补津之品,使热结津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代表方如增液汤。
81. 釜底抽薪法为寒下法。是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实热的治法。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故名曰釜底抽薪法。代表方如大承气汤。
82. 通因通用法是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某些证象是“通”,但本质是实热积滞的病症。不用温补固泄药,反用通泄药,故名曰通因通用法。其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如热结旁流证,反用大承气汤泻下。
83. 温下剂,属于泻下剂之一。具有温里通便作用,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84.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
85. 干姜;大黄
86. 大黄附子汤
87. 悬饮;水肿
88. 大承气
89. 大承气汤;痞、满、燥、实
90. 人参、玄参、海参;宣通胃气
91. 通便泻热;攻逐寒积
92. 小承气;杏仁、芍药、蜂蜜
93. 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
94. 枳实;厚朴;大黄;芒硝
95. 肠燥便秘;痔疮便秘
96. 胸腹积水;水肿实证
97. 增液;大黄、芒硝
98. 脾阳不足,寒积中阻
99. 枳实;厚朴;大黄;芍药
100.巴豆;大黄
101.甘遂;芫花
102.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103.润肠通便;津枯肠燥
104.√
105.×,芒硝→甘草
106.√
107.×,甘草→大枣
108.×,热厥…皆属于阳明腑实证
109.√
110.×,利小便→大小便排出
111.×,热→冷
112.√
113.×,枳实→大黄
114.×,缓下→轻下
115.×,脾气→脾阴
116.×,芒硝、甘草→枳实、厚朴
117.×,细辛→干姜
118.泻下剂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功能。适用于里实证,如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之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泻利、苔厚、脉沉实等。
119.泻下剂有五类,即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以及攻补兼施剂。寒下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润下剂,适用于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证。代表方如麻子仁丸、五仁丸、济川煎等。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代表方如十枣汤、禹功散等。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证。代表方如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
120. 大承气汤有峻下热结的功效,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峻下行气,使闭塞通畅,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故名曰“承气”。
121. (参考简答题 第一题)
122. 三方皆属温下剂,组成中均有大黄,皆具攻下寒积之功,可治寒积腹痛便秘。但各自大黄的配伍意义不同。
大黄附子汤:大黄用量小于附子,大黄性虽寒凉,与大辛大热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为“去性存用”之制。附子与大黄是温下法的常用配伍,附子可散寒助阳,而大黄通积导滞。
三物备急丸:大黄不但助巴豆荡涤肠胃,其苦寒之性既为巴豆、干姜辛热所制,又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乃相反相成之伍。
温脾汤:大黄与温阳补气之干姜、人参、当归相伍,使寒积去、积滞行、脾阳复。
123.(参考论述题
第一题)
124.(参考简答题
第一题)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