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22

【方剂学】补气剂--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6.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 ---- 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组成:蛤蚧、人参、杏仁、茯苓、炙甘草、桑白皮、知母、贝母   【用法】 上为细末,入杏仁拌匀研细。每服半钱,加生姜二片,酥少许,水八分,煎沸热服。如以汤点频服亦妙(现代用法:散剂,每服 6g ,日 2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肺肾两虚,痰热咳喘之常用方。 以咳嗽气喘,痰稠色黄,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a. 组成 君: a. 蛤蚧 ------- 新好者,用汤洗十遍,慢火内炙令香,研细末,一对( 30g )  ·          血肉有情,甘咸微温,入肺肾,为补肺肾、定喘嗽之峻品   b. 人参 ------- 各二两(各 6g ) ·          大补肺脾之气 ·          人参 & 蛤蚧:补虚定喘之力彰   臣: a. 杏仁 -------- 汤洗,去皮尖,烂煮令香,取出,研,六两( 18g ) ·          降肺气以平喘   b. 茯苓 ------- 各二两(各 6g ) ·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c. 炙甘草 ------- 五两( 15g ) ·          益气补中 ·          合茯苓:助君补虚健脾以生金   佐: a. 桑白皮 ------- 各二两(各 6g ) ·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          配杏仁:又能宣肃肺气,通调水道,合茯苓之渗利,利水湿以消水肿   b. 知母 ------- 各二两(各 6g ) c. 贝母 ------- 去心,煨过,汤洗,各二两(各 6g ) ·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诸药相伍,共成补肺肾、化痰热、定喘嗽之功   【肺脾肾同调,重在肺肾;补清降共施,主以补降】   b. 主治 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 :肺肾气虚,水湿停聚,凝痰化热所致   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声音低怯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气虚,肺之宣发肃降失常,肾之纳气功能不健   痰稠色黄 :肺主津液布散,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代谢,肺肾气虚,水津失布,水湿停聚,凝而为痰,痰壅化热,内阻于肺   或

【方剂学】补气剂--生脉散

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5. 生脉散 《医学启源》 ----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用法】 水煎服。 【运用】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 以气短乏力,咽干口渴,舌干红,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a. 组成 君:人参 ---------------9g ( 原著本方无用量 ) ·          甘温,既大补肺脾之气,又生津液   臣:麦冬 ---------------9g ·          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          & 人参:气阴双补   佐:五味子 ---------------6g ·          酸敛,既敛阴止汗,又能收敛耗散之肺气而止咳   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既补气阴之虚,又敛气阴之散,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故名 “ 生脉 ”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赞曰: “ 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   【甘温甘寒佐酸收,补敛气阴以复脉】   b. 主治 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本证为感受暑热之邪,或温热病后期,伤气耗津所致。 汗多、体倦、气短、懒言、咽干、脉虚 :温、暑之邪均为热邪,感之则腠理开泄,大汗伤阴,而气随汗泄,导致气阴两伤 干咳少痰 :若咳嗽日久,则肺气、肺阴渐耗,亦致气阴两伤,肺阴匮乏则,   余皆为气虚阴伤之象。   其病虽不一,但气阴两伤之病机相同,皆治宜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法。   虚 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病症: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气虚 :无力推运血行 , 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 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 , 故按之空豁 血虚:不能充盈脉管 , 则脉来无力。   数 :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 热证 —— 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

【方剂学】补气剂--玉屏风散

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4. 玉屏风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 益气固表止汗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用法】 上 咀,每服三钱( 9g ),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 6 ~ 9g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运用】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之常用方。以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a. 组成 君:黄芪 ------------ 二两( 30g ) ·          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   臣:白术 ------------ 二两( 30g ) ·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          协黄芪以益气固表实卫 ·          白术 & 黄芪: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风邪不得侵袭   佐:防风 ------------ 一两( 15g ) ·          辛润以祛风邪 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 《本草纲目》曰: “ 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 ”   三药相伍,固卫气,实肌腠,兼疏风邪,共奏固表止汗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谓其功用似御风之屏障,有贵重如玉之意。   【甘温为主,辛散为辅,补中有散,散中寓补,相反相成,药简效专】   b. 主治 表虚自汗 。   腠理空疏而恶风 :《灵枢 · 本脏》云: “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 今卫气虚弱,不得温分肉,充肌肤,   自汗 :卫表不固,开阖失司,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   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气虚 淡舌:比正常的舌色淡,主气虚、血虚、阳 虚 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较弱,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舌 头 舌苔白:表 证 苔薄白而润:表证、轻 证 o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水湿内 停   浮 :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 空 o     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 表   虚 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病症: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气虚 :无力推运血行 , 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 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 , 故按之空豁

【方剂学】补气剂--补中益气汤

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3.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用法】 上 㕮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运用】 本方体现 “ 甘温除热 ” 法,为治疗气虚发热证及脾虚气陷证之代表方。 以中气虚弱或清阳下陷,或慢性发热,症见少气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所治之气虚发热,乃由中气既虚,清阳下陷,郁遏不运,阴火上乘所为。故其热有病程较长、或发有休时、手心热甚于手背等特点,且必兼见中气不足之症。 此证应与外感及实火发热者详加辨析。   a. 组成 君:黄芪 ----------------- 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18g ) ·          其性甘温,入脾、肺经,而补中气,固表气,且升阳举陷。   臣: a. 人参 ----------------- 去芦,三分( 6g ) ·          大补元气   b. 炙甘草 ----------------- 五分( 9g ) ·          补脾和中   君臣相伍:如《医宗金鉴》谓 “ 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 ” ,可大补一身之气。李杲称此三味为 “ 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 。   佐: a. 白术 ----------------- 三分( 9g ) ·          补气健脾,助脾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其气既虚,营血易亏,故 👇 b. 当归 ----------------- 酒焙干或晒干,二分( 3g ) ·          以补养营血,且 “ 血为气之宅 ” ,可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附;   c. 陈皮 ----------------- 不去白,二分或三分( 6g ) ·          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佐使: d. 升麻 ----------------- 二分或三分( 6g ) e. 柴胡 ----------------- 二分或三分( 6g ) ·          少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