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王阳明心学]毕业家书

 第66期诚意3班三大组Di12小组毕业家书 时间:2025年9月12日 姓名:李嘉淇 地区:马来西亚 主题:《我的致良知之路》 尊敬的博仁导师,辛勤付出的志愿者老师们,亲爱的66期诚意3班三大组12小组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我是嘉淇,来自美丽的马来西亚,如今有幸在66期诚意3班三大组12小组学习成长。 能够踏入致良知的学习平台,我心怀感恩。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得以加入这个充满爱与高能量的大家庭。在这里,有导师们的无私付出与支持,有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也有同学们的真诚陪伴,让我深深感受到强大的学习氛围,这份力量不断激励着我前行。 从最初对王阳明心学的一知半解,到如今逐渐有了初步的体悟,这一个月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过去,我虽然每年都会设立目标,却常常缺乏完成的动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用王阳明心学的思维方法去反思、去套用,逐渐寻找到了答案。 我立志成为一名仁心仁术的医者、身心兼修的学者。虽然自身仍有许多不足,但我愿不断学习与提升,更要学会以良好的意念面对病人,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在“意念”的启发上,我已从王阳明心学中有所收获;在专业知识方面,我也会继续努力,不断探寻。 学习之前,我对自己尚有迷茫,不知热忱何在。学习之后,反观良知,心中逐渐清明,很多事情也变得简单而顺畅。 今日的家书,就写到这里。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博仁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班委与组长们的辛勤付出,感恩所有家人们的真心陪伴。衷心祝福大家,我爱大家 此致          敬礼                             嘉淇敬上                      2025年9月12日

[王阳明心学]12/09/2025

 和同事们聊起实习时期的趣事时,他们常说我学习态度很认真。其实,我对学习一直有自己的KPI,也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 比如研读王阳明心学,我追求的是古人的智慧与格局,想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依然能守住内心的笃定。 这些学习目标,并非出于外在的压力,而是来自我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对我来说,学习就像是在夯实根基——只有根基牢固,才能一步步向上构建,稳健而长久。

[王阳明心学]11/9/2025

 最近看了一本《催眠治疗师的回溯实录》。是讲述张惠铭博士在催眠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真实个案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回溯治疗如何引导个体深入潜意识,探索和解决当下的心理困扰、情绪障碍及人生课题,最终实现自我疗愈和转变。   它的核心机制是 “直面内心的真实” ——无论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创伤,还是生命课题。 和王阳心学的共同点就是:唯有真诚面对自己,才能获得疗愈、成长与自由。

[王阳明心学]10/9/2025

 昨日,一位患者的直接反馈,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治疗手法的不足。过去的我,往往表面镇定,内心却被羞愧所困,这些感受常常被压在心底,久久挥之不去。 但这一次,我选择坦然回应,并在当下就思考:下次该如何处理得更好,怎样提升自己的技术。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真正的成长。羞愧感不再是阻碍,而是提醒与鞭策。回想当时的场景,我甚至想为自己点赞——那份坦荡与自信,是过去的我所欠缺的。 王阳明曾言:“心即理也。”外在的境遇,正是心的映照。患者的反馈,虽未必顺耳,却是镜子,让我更清楚自己当下所处的水平。若对方并不希望我进步,也不会直言相告。知不足而求改正,正是“致良知”的实践。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逃避羞愧,而在于带着觉知与爱继续前行。这便是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仅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更要在行动中不断修正,日日更新。

[王阳明心学]9/9/2025

 昨日文娟老师私信问我有没有升班的打算,其实内心有些挣扎。近期工作量大增,不仅身体容易感到疲惫,精神上的能量也需要补足。在诊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持续学习与提升,同时也要练习如何以良好的意念去面对病人,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 除了书本学习,我也会参加义诊活动,这常常占用休假的时间。而与父母、朋友的相处,以及独处的时光,我都还没有合理安排。这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去分配有限的时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王阳明心学让我认识到,学习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虽然继续深入学习当然有益,但我觉得自己对其中的初步思考方式已大致理解。老师们也常提醒我们,学习不应成为压力。顺着内心真实的志向,我更清楚目前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专业的精进与实践上。

[王阳明心学]8/9/2025

 因为政府的改革,我们这一批中医系的毕业生,在拿到行医证之前,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医师。起初,我心中难免懊恼,觉得多年所学未能立刻发挥。后来细细思量,这正是“天将降大任”的磨炼。若能转念而观,便知这是一个机会,让我暂且放下执念,去接触不同的岗位,历练心性,增长见识。 阳明先生言:“逆境乃学问之场。”若一味顺遂,反倒未必能使人深厚。今日之境,正好让我体会“素其位而学”的道理——不论处于何种位置,皆可为学,皆可修心。 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行医证正在申请之中。回望一路心境的转折,已然胜过单纯的得失

[王阳明心学]5/9/2025

 这个工作的地方,真的充满着爱。 黄医师是我们当中资历最年长的,她的温暖从来不会掩饰。常常,她会在聊天时忽然笑着对我说:“爱你哦。” 我总是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害羞——毕竟我不太习惯这么直白、听起来有点“肉麻”的表达。但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能感受到那是一份真心的关怀。 她时常惦记着我的饮食,怕我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总会说:“走,我请你。”于是点心、午餐,甚至下午的小甜食,我几乎从来不用自己买,因为她总想着要分我一份。那种被照顾感觉,让我忍不住心里发暖。 我想,也许这跟她的信仰有关。她是基督徒,而我渐渐发现,基督徒好像真的很习惯把“爱”挂在嘴边。 同是基督徒的陈医师也是,她常常询问同事们的身体状况,提醒我们注意休息。她的语气总是柔和,却带着一股坚定,像是一种习惯性的守护。 在这里,医师们不只是同事,更像是一群互相关照的家人。有人请吃饭,有人递上一杯热茶,有人轻声一句“要照顾好自己”。 正因为这样,这个地方,即使再忙碌、再辛苦,也总能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托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