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面部刮痧

 面部刮痧 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脸部水肿 紧致肌肤 注意事项: 刮痧后2小时不要洗脸 刮痧之后毛孔处于打开的状态。去洗脸的话会让寒气进入身体 手法 先做左边,因为气机是左升右降,从左开始是调节阳气,因此不论哪种按摩建议都要从左到右。 步骤 1. 涂抹一些油,轻轻按压 2. 开穴 从左至右轻揉各个穴位,跟着上图所示由承浆穴开始开穴,最后以印堂穴做结尾。 3. 刮淋巴 耳后顺着颈部 4. 额部刮痧 5. 眼部刮痧 眉毛和眼眶 6. 面部刮痧 迎香穴到太阳穴刮3次。 地仓穴到耳门刮3次。 承浆穴到听会刮3次。 一手按住额前,并用刮痧版的凹面去刮下颌,重复3次。 对准法令纹并刮到耳前,最后从颈部排出去,重复3次。 从嘴角出发至颧骨下方,停留在苹果肌并将刮痧版转向, 接着刮到太阳穴并重复3次。 7.颈部刮痧 疑问 1. 为什么要从承奖开始? 从承浆开始,是为“引气开门”;以印堂结束,是为“收气归神”。 承浆穴 是 任脉 上的穴位,具有“开关”性质。 宣通任脉、疏通下行之气 任脉是“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从下往上走,承浆作为任脉收尾,是开启整条任脉的“水龙头”之一,先打开它,有利于整条经脉气血流通。 引气上行,排浊生清 面部刮痧会产生向上提升的作用,先开承浆可以把体内浊气引导下行,从而避免“气堵于上”,减轻面部沉滞。 承浆为“百穴之始” (在部分刮痧法中) 有些手法认为它是面部开穴的“起始点”,先开此穴,犹如开门迎气,后续效果更佳 印堂穴 属督脉,又称“上丹田”,具有安神、聚气、提升精神的作用。 收气归元,安神定心 刮痧结束后以印堂为收尾,有“收气”之意,帮助把整个疏通后的气血归于中心、稳定神志。 印堂属上焦门户,最后激活提神 这是面部的“神气之门”,最后刺激它,有种“提气、醒神”的效果,让整个面部状态归于清明。 符合气血运行的方向:下→上→中收 这种走向符合中医“先开下,后通上,最后归中”的思路,利于气血顺畅、面部轮廓向上提拉。 “我们从承浆开始,是为了先打开下面的任脉,把气血引出来,整个面部才会通畅;最后在印堂结束,帮助收气安神,效果更稳定。” 2. 为什么刮淋巴 促进代谢废物的排除;提升免疫力,减少炎症(痘痘);加快面部轮廓紧致;经络气血更顺畅,排湿气 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淋巴系统像“体内垃...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三章 消导剂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三章 消导剂 选择题 名词解释 27. 凡以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各种食积证的方 剂,统称为消食剂。 填空题 是非改错题 简答题 42. 保和丸为治疗 “ 一切食积 ” 轻证之常用方。食积易于化热,故又佐以苦而微寒之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43. 健脾丸的配伍特点为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中寓清。本方人参、白术、茯苓用量居多,重在补气健脾运湿以止泻,共用为君。臣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再佐肉蔻、山药健脾止泻;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且使全方补而不滞;黄连清热燥湿,以除食积所生之热。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共用,使脾健、食消、气畅、热清、湿化。因本方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化热证,故配伍苦寒之黄连,以清热燥湿。其性虽苦寒,易于伤胃,但配伍在大队补益脾胃的药物之中,且经酒炒,故其苦寒之性减弱,又无碍胃之弊。   44.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砂仁、陈皮,均有健脾益气和胃之功,均可治疗腹泻。但参苓白术散还配有薏苡仁、莲肉、扁豆、桔梗、大枣,故治脾虚挟湿之泻;而健脾丸则配有山楂、神曲、麦芽、木香、黄连、肉豆蔻,健脾作用逊于参苓白术散,且兼消食导滞与清热之效,长于治脾虚食滞之泻。   45. 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之所以说本方是消补结合,以补为主的方剂,理由是:其一,方中白术用量二倍于枳实为君,重在健脾祛湿;其二,枳实乃破气导滞之品,但经“麸炒”,而得谷气之助,则又加强了健脾之功;其三,全方以“荷叶裹烧饭为丸”,取荷叶养脾胃而升清之用,更助白术健脾益胃。因此,枳术丸用药重在健脾升清,次在和胃降浊。   46. 两方均为消补兼施之剂,前方重用枳实、厚朴,消重于补,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主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之心下痞满,后方健脾药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补重于消,适宜于脾虚停食。   47. 方中以苦寒之大黄为君药,攻积泻热,使积滞湿热从大便而下。以苦辛微寒之枳实为臣,行气化滞,既助大黄攻积之力,又解气滞之腹满痞痛;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健脾,使食消而脾胃得和。病属湿热,故佐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且可厚肠止痢;茯苓、...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七章 祛痰剂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七章 祛痰剂 答案: 选择题 名词解释 66. 凡以消除痰涎作用为主,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是非改错题 填空题 简答题 93. 凡以消除痰涎作用为主,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属于 “ 八法 ” 中 “ 消法 ” 的范畴。痰随气而升降流行,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诚如庞安常所言: “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 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品,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94. 滚痰丸主治实热老痰证。治宜泻火逐痰。方中礞石味甘咸而性平质重,咸能软坚,质重沉坠,下气坠痰以攻逐陈积伏匿之顽痰,并平肝镇惊而治痰火上攻之惊痫,且制以火硝,《本草问答》谓: “ 礞石,必用火硝煅过,性始能发,乃能坠痰,不煅则石质不化,药性不发。又毒不散,故必煅用。 ” 煅后攻逐下行之力尤强,为治顽痰之要药,故以之为君。   95. 二陈汤主治湿痰证。方中用半夏、橘红等药燥湿化痰,恐辛温香燥耗肺伤阴,故配伍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且有 “ 欲劫之而先聚之 ” 之意,为佐药。   96.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其功效为化痰息风,健脾祛湿。本方乃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方中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甘平而润,入肝经,善于平肝息风而止眩晕。二者配伍,长于化痰息风, “ 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 ” ,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本,与半夏、天麻配伍,加强化痰息风之效,共为臣药。橘红理气化 痰,使气顺痰消,为佐药。使以甘草调药和中,煎加姜、枣以调和脾 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效。   97. 祛痰剂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湿之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杜绝生痰之本,而图标本同治,因痰饮常由湿聚而成,而湿主要源之于脾。正如《医宗必读》中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强调治痰当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然痰饮与肾亦有密切关系,如肾不至水,则水泛为痰,故《景岳全书》中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张介宾并指出...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六章 祛湿剂

【方剂学练习题】 各论:第十六章 祛湿剂 答案 选择题 名词解释 147. 凡以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为袪湿剂。   填空题 是非改错题 简答题 230. 湿与水异名而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邪为患,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与内湿又常相兼为病。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微汗疏解以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而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湿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湿浊下注,淋浊带下者,则宜分清化浊以治之。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祛风胜湿剂六类。其中,外湿之证,治以汗法为主者,已于解表剂中论述;水湿壅盛,治以攻逐水饮者,已于泻下剂中论述。   231. 在水液代谢中,除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也与三焦膀胱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去路。   232.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233. 平胃散 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234. 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其用量最重,而且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   235. 藿香正气散 组方特点为 表里同治而以除湿治里为主,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为要。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同为臣药。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加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用为使药。诸药相合,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寒热、吐...